據報道,比亞迪與百度 2015 年就已經建立合作關系,例如 2016 年上市的比亞迪 " 宋 " 搭載了百度車聯網解決方案中的 CarLife,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還曾擔任百度自動駕駛部門的顧問。
如今的比亞迪,新能源車銷量在國內市場僅次于特斯拉,遠高于后起之秀蔚小理們,但在智能化方面,比亞迪的水平一直不算出彩,與在自動駕駛深耕多年的百度合作,無疑是想彌補自己的不足。
而從更高層面來看,二者的合作或許也為車企與互聯網企業共存模式提供了一種更和諧、靈活的選項。
越來越多的科技、互聯網公司以合作、賦能的方式深入造車賽道以來,車企在與之共存時擔任何種角色、身處何種位置就一直是被熱議的話題。
車企中較為保守的一方認為,需要將包括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攥在自己手中,不能全盤外包給互聯網企業,最終淪為失去 " 靈魂 " 的空殼,曾 " 拒絕 " 華為的上汽集團是這一方的典型代表。
較為激進的一方則更看重在智能化浪潮中彎道超車的機會,選擇直接使用互聯網企業的整套智能解決方案,這樣既能省去研發的投入和時間成本,也能依靠智能化和互聯網企業的號召力吸引更多消費者,這一方中,典型的例子有華為和小康塞力斯、極狐的合作。
因此,問界 M5 發布后,有關塞力斯淪為代工廠的論調甚囂塵上。雖然車企與科技企業合作方式的正確與錯誤沒有絕對標準來劃分,但從主流觀點來看,車企在合作中成為代工廠并不是一件好事,不利于長久發展。
這時百度給出的合作方案就顯得合理、靈活許多。
簡單來說,百度與車企合作的方式有兩種。
第一種,與車企共同出資成立第三方公司,發布新的品牌,并共同向新公司的團隊提供技術或供應鏈支持,二者在合作中均處于核心位置,百度與吉利共同成立的集度汽車便是這樣的模式。
根據報道,集度造車的分工極為明確,百度負責軟件方面的研發和應用,吉利負責汽車工程研發、供應鏈及整車制造等。因此集度的造車速度也比較快,據悉將于今年上半年發布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。
例如此次與比亞迪的合作中,百度提供的 " 行泊一體的 ANP 智駕產品與人機共駕地圖 " 只是智能駕駛方案中的一個部分。
其實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也可劃分為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、智能網聯、智能電動、智能車云五個部分,各自與不同的企業建立了合作,但百度提供給車企的智能技術相對更加細分和具體。
從與車企合作的模式來看,百度擔任的角色才更像是站在車企背后的供應商,或者說,更像 " 車企的好朋友 "。
ZAKER 新聞出品
文 / 鮑星娃
編輯 / 曾憲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