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期間最熱鬧的話題是什么?
顯然,是足球。
中國男足一比三慘敗于越南,范志毅老師一語成讖,退錢哥的詠嘆調再一次響徹大江南北,一個大耳刮子抽在國足臉上。
緊跟著,這幾天,中國女足戰勝日本,絕殺韓國,奪得亞洲杯。好家伙,反手又給了國足一個大耳刮子。
但其實,我們都應該知道:國足輸球是很正常的。
在我看來:這一切都來源于中國體育戰略發展方向的選擇。國足,只是這個選擇的代價。
我們需要弄清楚的第一個概念就是:
體育是什么?
在我看來," 體育 " 這個詞,一共有三種內涵。
第一種 " 體育 ",指的是作為 " 娛樂休閑 " 的體育,我愿稱之為 " 休閑主義 "。
高中生在課間打球、大爺大媽在公園練太極拳、下班之后去健身房鍛煉 …… 這些都是體育活動,但這些活動的本質其實都是 " 娛樂 "。
" 休閑主義 " 的體育,一不為財,二不為名,只為自己開心,真真正正地做到了 " 重在參與 "。
但是," 休閑主義 " 體育的蓬勃發展是成為體育強國不可缺少的因素。
第二種體育,指的是作為 " 產業 " 的體育,我愿稱之為 " 市場主義 "。
世界杯、歐冠、NBA、職業棒球聯盟、LPL….. 這些超級大賽的本質其實是 " 生意 "。
" 市場主義 " 體育的參與者——球員、教練、俱樂部老板,甚至那些賭狗們——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錢。
從體育精神的角度來看,他們是最最純粹的運動員——奪得金牌并不一定能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報酬,為了奪金,他們甚至要花費大量金錢、還要承擔損傷身體的風險,但這一切都值得,因為 " 奪得金牌 " 是他們每一個人必須懷有的夢想。不為別的,因為他們要的就是 " 更高、更快、更強 "。
中國強勢的項目,例如乒乓球、跳水、體操、舉重、射擊 …… 絕大多數都是 " 金牌主義 " 項目。中國弱勢的項目,例如足球和籃球 …… 都是 " 市場主義 " 項目。
事實上,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,選擇發展 " 金牌主義 " 和 " 市場主義 " 其實都無可厚非。但做了選擇,你就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。
中國無比耀眼的奧運戰績說明了一切:中國體育選擇的是 " 金牌主義 " ——國足,就是那個代價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美國的這三大比賽,主要瞄準的依舊是北美市場,嚴格意義上和 " 世界杯 " 這種級別的 " 市場主義 " 還差很遠。所以我個人認為美國體育屬于" 美國特色的金牌主義 "。
中國和外國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差異,根源其實在于 " 休閑主義 " 體育的發展程度高低不同。相比起國外,我們參與體育的程度,的確還不夠。
那為什么我們不去參與體育運動呢?是因為中國人費拉不堪、不喜歡運動嗎?
不,中國人的武德其實極度充沛,女足姑娘們的技戰術水準絕對堪稱世界一流。
而之所以總體的體育參與度不高,問題出在了成本上——在中國,成為 " 運動員 " 是一件非常高成本的事情。
我們第二個需要搞清楚的概念就是:運動員。
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:
中國足球之所以不如外國是因為 " 足球人口 " 太少,舉的是德國的例子——德國有 8000 萬人口,而其中有 600 萬是登記在冊的注冊球員,平均每十三個德國人里就有一個注冊球員,而中國注冊球員才幾萬人,所以中國足球不行。
這句話每一個字都是真的,但是邏輯錯了。
因為如果這個邏輯是對的,那么中國乒乓球也一定很弱。
他們沒告訴你的是:德國有 50 萬注冊乒乓球運動員,而中國注冊乒乓球運動員撐死只有 2000 人左右。
可現實卻是:波爾和奧恰洛夫雖然很強,但遇到中國隊,也就是能多堅持幾個回合罷了。
在德國,在歐洲,足球很受歡迎,踢球的門檻很低,成為注冊足球運動員很容易。
低到什么程度?
低到范戴克、里貝里、齊達內、C 羅這些家境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都可以參加足球訓練。
范戴克,爸媽離婚,家庭不幸,成名之前都在餐館洗盤子謀生,里貝里、齊達內從小就生活在貧民窟里,甚至經常被人欺負,C 羅的爸爸只是當地球場看管球衣的勤雜工,沒有絲毫權勢。
他們每一個人的家庭都很平凡,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在極小的年紀便參與了足球訓練。
這絕對不是因為歐洲球探更敬業,每天啥事兒不干就到處跑,能深入每一條小巷,看到每一個踢足球的小孩。而是因為歐洲足球的入門門檻足夠低,能吸收更多新鮮血液。
類似的事情,也發生在一些南美和非洲國家——阿根廷、巴西、烏拉圭、喀麥隆,這些國家明明經濟上非常慘淡,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,但卻都能擁有超強的足球實力。
我們總說國足連敘利亞、越南都贏不了,但在我看來,這不是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比較,這是高成本體系和低成本體系的比較。
而在足球上,高成本體系,其實干不過低成本體系。
在中國當運動員的成本有多高呢?就算是乒乓球這種從老頭到小孩都能來幾下的項目,全中國也只有區區 2000 左右注冊運動員,其中 100 多人還都是國家隊的編制。
這肯定不能說 " 中國人不愛打乒乓球 ",唯一合理的解釋是:
在中國,想當乒乓球注冊球員的門檻實在是太高了——你需要在很小的年紀就到體校去,從此告別普通孩子的學校生活,日復一日進行高強度訓練,你需要不斷向上爬,從地方隊到省隊,從省隊到國家隊——因為在 " 金牌主義 " 之下,運動員必須精英化。
這很勵志,這很強大。但又有多少孩子的父母敢這樣賭孩子的未來呢?
顯然不能
" 金牌主義 " 的 " 戰場 " 是奧運會和各種錦標賽,其戰略目標是在數十個不同的項目中盡可能多地獲得金牌。
可是,不同體育項目的流行程度是天差地別的——足球、籃球、標槍、長跑、跳水、舉重、摔跤——人們對這些項目的關注程度不是一個級別的。
而在奧運會項目里,絕大多數都是這些關注度極低的冷門項目。
簡單來說,全球體育比賽的營收,有四成都是足球貢獻的。李娜、莎拉波娃,很出名吧?但實際上,網球的營收只有足球的十分之一!
連網球都這樣,跳水、滑冰、舉重 ...... 這些項目的市場就更小了。
關注度低,意味著市場小。
市場小,意味著沒有資本贊助。
沒有贊助,意味著運動員只能自費練習。
然后,在奧運賽場上,那些白天賺錢養家、晚上抽空訓練的外國運動員,遇到了全天候脫產訓練、有專業顧問團隊支撐的中國隊。
結果,可想而知。
所以," 金牌主義 " 的另一面就是所謂的 " 舉國體制 ",用國家的力量來培養體育精英。
這里我一定要表明的是:選擇 " 金牌主義 " 和 " 市場主義 " 都是無可厚非的,從全人類的視角出發," 金牌主義 " 下的中國運動員的確貫徹了奧運會 " 更高、更快、更強 " 的口號,突破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,是非常非常偉大的。
所以,我們不要去看歐冠那幫人轉會費和身價有多高,那是他們成名之后的價格。在他們成名之前,很多人都不過只是路人甲乙丙丁——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:為什么別人就能找到這種精英?
中國人能不能玩好 " 市場主義 "?
能,而且玩的非常成功,
只不過不是足球。
在中國,最能代表 " 市場主義 " 的項目是電子競技。電子競技,也是中國人開發本土 " 商業體育巨星 " 的典范。
受傳統觀念影響,很長時間以來,游戲在中國社會主流輿論里都是一個 " 人厭狗嫌 " 的存在。多年之前,甚至還有報紙說 " 玩游戲的男孩子長大后都是小偷,玩游戲的女孩子長大后都是小姐。"
因為這種 " 政治正確 ",電子競技在中國沒辦法走主流的 " 金牌主義 " 路線,只能走 " 市場主義 " 路線。
尤其是 DOTA 和 LOL 這兩個游戲,發展得極度旺盛,業內有句話叫 "CN DOTA,BEST DOTA(中國刀塔,最強刀塔)",足以證明中國電競的世界地位。
之前我們也說了," 市場主義 " 的核心是 " 流行程度 " ——中國 DOTA 和 LOL 之所以強大,就是因為這兩個游戲在國內實在是太流行了,流量實在是太大了。
有流量,就有產業化的機會。
其實," 市場主義 " 體育最恐怖的不是它的賺錢能力,而是它為了賺錢而開發的選拔機制,以及這套機制帶來的超低成本。
喻文波的履歷非常簡單—— 2000 年出生,14 歲開始玩游戲,因為戰績太突出了,所以被選到了高端局。然后又被戰隊相中,走上了職業道路,然后代表中國出征奪冠。
他的經歷體現了 " 市場主義 " 篩選機器的特點:組織者(游戲公司、戰隊)能獲得每一個玩家的數據,只要總量足夠大,就一定能找到好苗子。
在網絡技術上,這個沒有什么難度。
只要你游戲打得好,KDA 數據長期好看,就一定會被系統識別,但是系統不會就此認定你就是未來的職業選手,所以只會讓你打高端局。
如果你在高端局都一路順風,人們才會認為你有成為職業選手的資格,才有可能參加青訓營或者被戰隊看中。
和歐洲那些球星一樣,中國很多頂級電競選手也都是出身于普通人家——這也側面說明,在中國,玩游戲的成本是非常低的。
如果按照歐洲的定義,在座每一個打到過鉆石段位以上的玩家可能都算是 " 注冊電競運動員 "。
假設有一個平行世界,那個世界里中國年輕人不喜歡 LOL,喜歡踢足球,小學生初中生放學就去踢兩把,并且每場球賽的數據都在網上有記錄——那么很顯然,我們也能仿照電競的路子發現潛伏在我們身邊的足球苗子。
其實都不用平行世界,歐洲、日本一直就是這么做的——小學聯賽、中學聯賽、業余賽、職業賽 … 這套現成的的比賽體系就足夠識別出 " 足球苗子 " 了。
更重要的是,這套機制也能及時勸退那些不足以成為職業球員的年輕人——在高中聯賽上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,總比二十幾歲在足球俱樂部里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要好。
根本來說,小學聯賽,中學聯賽、業余賽充當的是一種廉價的選拔機制,小孩子每周訓練一兩個小時就足夠應付這些比賽了,并不需要什么額外的投入。
我們自己其實也有這套體系——高中時期的 " 七校聯考 "" 四月調考 "" 五市聯考 " 就是這樣的一套人才識別系統——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人,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在這些聯考里的表現也不會差。進入考上 985 等于進了甲級俱樂部,考上 211 等于進入乙級俱樂部,模擬考試就等于是之前的業余聯賽。
這套機制的底層邏輯是相同的:通過長期的數據記錄,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大小——用挑選學霸做題家的方法來培養球員。
看到這,你們可能會說:這么現成的模式我們怎么就不知道搬過來呢?
還是那個原因:踢球的成本太高了。
不談命運選擇的成本,其實就算是普通人選擇用什么方式消磨時間,通常也不會選擇足球。
為了了解 " 踢球的成本 " 為什么那么高,我專門詢問了一位經常踢球的朋友:在國內踢球,錢的成本很低,球衣球鞋屬于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,而且豐儉由人。5V5 足球賽的球場,踢兩個小時只要 400 元,平均到每個人也就是 40 元 / 場,比看一場電影還便宜。
踢球成本高昂,主要在于組織成本。而組織成本之所以那么高,一方面取決于場地,一方面取決于運氣。
中國的球場數量,論人均還是太少了。相關部門當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,所以國內很多城市現在也都在積極修建免費的全民球場。
但問題是,球場是需要管理和維護的——建設之后,相應的配套管理沒跟上,讓這些球場陷入了放養狀態,最后草皮也爛了,圍欄也破了,根本沒辦法踢球。
運氣,是另外一個問題。
對球友來說 " 組局 " 是一件需要一些運氣的事情——足球不是游戲,需要面對面匹配,5V5 足球要湊齊 10 個人,11V11 的足球算上裁判和替補,可能需要湊齊 30 人——北上廣深之類的大城市還好,人口密集,總能找到隊伍。
可是,北上廣深加起來又有多少人呢?
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分散的縣城里,而一個縣城里,能經常出來踢球的人往往不會超過 100 人。
就這,還沒涉及你的身體素質和球技。
要么根本找不到場地,要么找到場地但踢不了,有場地能踢球,有可能還湊不齊人——種種因素,導致足球在中國成了一個比較 " 高成本 " 的運動,進而也就導致國內的足球氛圍冷清,進一步推高了成本——最終進入惡性循環。
我們能怎么辦呢?除了高價請外援又能如何呢?國內會踢球的就那么幾個,你不找他們找誰?誰讓我們的小孩不喜歡踢球呢?
所以中國電競能揚威世界,國足只能輸完日本輸越南。
在我看來,振興國足的根本,就是要降低踢球的成本,繼續埋頭修球場,繼續擴大 " 注冊用戶 " 的數量,做大數據采集的規模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或許需要在職業聯賽之外,搭建一個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的比賽體系。
但這一切的前提是:足球必須在中國流行起來。
如果我們用盡了手段,也還是不能讓足球成為中國主流的體育休閑方式,那么接下來又該如何呢?
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,我旁邊的小孩們正拿著他們爹媽的手機玩王者。
此情此景,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。。。